急性冠心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一直播间超声CTMRI核素显
TUhjnbcbe - 2021/4/24 15:32:00

今年,"心在线"独家承办了长城会"第一直播间"访谈节目,在短短4天时间内邀请百位专家围坐圆桌,畅谈心血管领域热点话题。我们将陆续放送,与您一起回听专家们的真知灼见。

影像学在心血管领域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第一直播间”特邀中医院影像科主任赵世华教授担任主持,与同院核医学科主任何作祥教授、同院超声诊断中心主任王浩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医学影像科张兆琪教授,医院心内科曲新凯教授就此话题展开圆桌对话,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认识心血管影像的应用价值,合理指导临床治疗。

访谈要点

关于CT、核医学、超声、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及适应证赵世华教授

CT是心血管影像学队伍中较年轻的一员。张教授在CT检查方面造诣颇深,请您谈谈CT有哪些适应证。

张兆琪教授

冠心病中低危患者行CT检查,可减少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对于4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危人群,冠状动脉CT检查还有很大应用空间。无症状时,可以做基础检查;有症状后,可以发现冠状动脉是否狭窄,还可以了解是易损斑块还是稳定型斑块,从而预防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融合技术如CT-FFR等,则能判断心脏是否缺血,在做冠状动脉造影之前,就能够预测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可以说大有作为。

赵世华教授

CT的横空出世,对其他影像学技术带来了一定冲击。CT问世之前,核医学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脏病学对心肌病的诊断固然是金标准,但是又面临着磁共振成像的冲击。在这种新形势下,请何作祥教授谈谈核医学的生存空间和临床适应证。

何作祥教授

影像学技术各具优势,不存在竞争。CT观察冠状动脉是不是有狭窄,核医学评价心肌是否缺血,这两种方法评价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不同,所以不构成威胁。核医学在欧美和我国的使用均在增加。各项技术进步并不是谁淘汰谁,而是共同进步,把心血管影像学做得更好,联合解决临床问题。

赵世华教授

超声检查简单快捷,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在新形势下,对超声影像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超声检查又能看结构又能看功能,所以新技术无所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超声检查也有被取代的可能。请王教授就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王浩教授

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超声检查的现状。一方面,超声应用极其广泛,新技术扩展了超声的适应证。另一方面,超声仪器越来越灵活、便携、小巧,极大拓展了超声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到达部位。

赵世华教授

我想就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做一点说明。它的特点可以用“无创、无害、准确性高”来概括,临床应用上能实现“一站式检查”。一次可以完成对心脏结构、功能和组织学特征的检查,空间分辨率和性价比更高。能反映组织学特征是MRI的一个极大优势。MRI检查获得的心脏结构、功能与组织学特点,可以说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看门人”。如果心肌完全是瘢痕组织,瘢痕心肌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血运重建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必须要重视MRI这项技术,加大普及推广力度。根据心脏的组织学特征,可以准确把握患者心脏移植的时机。

关于心内科医生合理应用各种影像学技术赵世华教授

在超声、核医学、CT、磁共振成像各显神通的背景下,作为心内科医生,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影像学技术?希望影像学科医生如何配合,使这项技术能够健康发展下去?请曲教授发表看法。

曲新凯教授

心脏病学诊疗实践离不开影像学,但心内科与影像学科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不利于发挥新技术对临床的引导作用。关于四大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超声是最普及的,甚至有一些过度使用。一些中低危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做CT,仍然值得探讨。此外,核医学和磁共振成像应用开展还需加强。我认为,两个学科的医生应该经常互通有无,强强联合,一方面提高诊断水平,另一方面切实落实心脏影像学技术。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来做的一件事。

关于学科沟通和学习,各位专家的看法

五位专家一致认为,新技术、新设备在不断发展,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影像学医生要抓紧时间学习。心内科医生也要勤学习,尤其应学习影像学新技术及各技术的不同特点,灵活应用,做到优势互补,指导临床,切实造福患者。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策划王雪萍┆编辑梁绪┆视频后期尚勇┆美编柴明霞┆制版刘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直播间超声CTMRI核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