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Online第一期
.06.17-19
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青年委员、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窦克非教授的头衔和荣誉远远不止于此,他的年纪与成绩放在中国冠心病领域可谓是“年轻有为”,他却把务实两个字深深的刻在了灵*里。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窦克非教授谈及自身的时候其实不多。手术、门诊、查房、科研、会议、带教……这是他作为一个心内科医师的日常工作,他留给生活的空隙已经微乎其微。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理性、严肃甚至有些不苟言笑的人,在采访中反反复复地跟我们强调,病人才是医生的根本。也许你看不到他在病床前对病人关怀备至,你看不到他与人言笑晏晏,但请你看到他的心,一颗不论是在做什么都想着病人的心。中医院窦克非教授
从医的道路上,幸有亲友相伴
窦克非教授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的母亲、外公、外曾祖父、外曾祖母都是医生,四五代人传承下来,医生的爱与责任在他心里渐渐萌芽,直到根深蒂固。“人除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帮助别人受到尊重的成就感特别重要。小时候一个大院里的孩子家长,都找过我母亲给孩子看病。有的人看到父母劳累,可能就觉得我以后不要变成这样,我反倒觉得这样挺好。医生是一个帮助别人的职业,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就感,有动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我当初选择学医的想法。”“医院的心血管科主任,她对别人的态度曾经是我不可理解的那种好。有时候晚上醒来看到母亲不在家,医院叫走了。那时候几十个病人围着她问这问那,从早到晚,路上碰到一个病人找她她也会帮忙,从来没见她急过。”“我问她是怎么想的。她说病人才是一个医生最好的老师,那个年代的医生可能一开始会注重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慢慢地除了治病之外还会跟病人有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拥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态度和精神,才能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稍稍欠缺一点的东西,现在尽量在补。”除了来自家庭的影响,从医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给了窦克非教授很大的帮助:高院长(高润霖院士)的规范严谨。秦学文主任的宽容耐心,杨院长(杨跃进教授)的坚持不懈,乔主任(乔树宾教授)的化繁为简,吴主任(吴永健教授)的变通灵活以及徐波主任在临床研究中的敏感睿智都深深的影响了我。
怎么做才是一个好医生
“有次我和杨院长聊到一句话,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不要先想着什么时候有回报,所有的努力都会体现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不喜欢的就不去做,偷点懒,最终都是坑,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在窦克非教授的眼中,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就是要始终想着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有这个内在动力驱使,医生会很努力地学习临床技术和实践。“学了临床和技术以后,需要在解决问题中成长,不能一成不变。最后,这些知识和技术你自己会了还不够,你还要让更多的人会。我在挑选团队时第一看重的就是人品,有没有把病人放在心上。”“第二看重的是有没有认真的学习技术和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不是每一位医生都是天才医生,打好基础才最要紧。”“第三看重的是这个人会不会善于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最后一点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求我个人把CTO-PCI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我只求能把大部分医生CTO-PCI成功率提到80%。”窦克非教授也把上面的四点投入到了培养青年医师上:“一开始基本上都是我陪着他们做手术,医院培养他们,第二步让他们走出去进行磨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医疗上医院顶尖医生,而在于基层,在于整体。”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磨练,窦克非教授对于复杂病人的处理胸有成竹,即使是压力很大的手术转播都是驾轻就熟。“只要技术储备和理论储备达到了那个程度,就没必要过于紧张。记得在EuroPCR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手术转播中,病人在前降支血肿蔓延导致血流减慢,看着血压一直往下走,整个会场看着都觉得要出事了。我也没多犹豫,根据经验和术前血管内超声结果,直接一个长支架进去就封住了。”手术中的窦克非教授
CHIP-CC中国行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病人
“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抱着这样的信念,窦克非教授开启了CHIP-CC中国行。
CHIP即复杂、高风险、有治疗指征的患者。近年来,中国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介入医生技术进步显著,介入治疗进入CHIP攻坚战阶段。CHIP-CC中国行聚焦于CTO,严重钙化等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每期组织多位CHIP领域知名专家,医院并组织当地有意提升CHIP水平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手术演示及授课为核心内容,致力于提升全国整体CHIP治疗水平。
CHIP-CC中国行诞生于年,起源于窦克非教授“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复杂高危患者做点事情”的单纯想法。至今,CHIP-CC中国行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数场,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次了。”
“我们走到一个地方,反馈的意见都是说我们规范、综合性强、讲解细致。在每一次手术转播中,都会有主持人进行提问,做到哪问到哪。观看直播的人就不止是看手术,还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年CHIP-CC启动仪式CHIP-CC中国行成长的这两年来,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每个病例单独拎出来难度都特别高,但是技术成熟、准备充分、结果自然都很成功。
“比起单纯的做CTO手术转播,CHIP-CC中国行活动是集特色与技术于一体,有CTO、有左主干、有腔内影像、有钙化病变、有旋磨等等。我们一直在强调适应证的问题,我们希望对外传递的信息不是我们有多厉害,而是一切为了病人,如果病人不能从手术中获益,手术再漂亮再成功也是没有用的。”
“也因此,我们每次活动之前都会精心挑选病例,要考虑这项技术介入医生能不能做,病人能不能做,做了之后远期效果好不好,首要的是病人的安全和获益。我们没有选择最极端的病人,担心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给基层医生造成心理上的不是特别好的感受。我们在CHIP-CC中国行活动中反复强调的就是安全,就是成功,就是效果好。”
窦克非教授语重心长的说道,无论是CHIP还是CTO,都不应该成为炫技的舞台,它不专属于精英术者,它只是一种普普通通、造福病人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回归临床
时时刻刻将病人摆在第一位的窦克非教授,在设计临床试验时也是如此。他带领团队进行了DR-CRUSH术式、分支病变V-RESOLVE评分系统等多项原创技术临床试验研究,其中RESOLVE系列研究基于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介入操作情况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患者分支闭塞的风险大小,切实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分叉病变手术中的闭塞一直没有一个传统的可依据的判断方式,更多是依靠医生的经验。然而在实际临床中医生出现手忙脚乱,病人出现问题的情况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尚且如此,年轻的医生又该怎么办呢?医院有连续性的大型数据库,通过连续的病例,通过数学的方法,做出独立的危险因素评分系统。我们在国外宣讲RESOLVE时,大家兴趣都特别大,有医生就建议我们可不可以做成一个APP去教学。在今年刚发表在JACCINTVENTION上的CIT-RESOLVE研究提示利用V-RESOLVE评分系统可以很好的筛选分支闭塞高危的分叉病变。”“DR-CRUSH技术谈不上创造,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进行革新的。DR-CRUSH双支架技术还是属于CRUSH系列,其主要优化点是不进行FIRSTKISSING(第一次对吻扩张),使球囊扩张后的分支支架导丝不会凸入主支血管,保障了主支管腔的通畅,降低发生主支血管夹层的概率。而且学习曲线短,更加便于普及推广。”窦克非教授在TCT传授分叉病变的处理技巧“此外我们还做过NSTEMI入院评分系统。早期风险分层对预后判断和指导诊疗决策有重要意义,NSTEMI评分能准确的预测亚洲NSTEMI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科、是否需要更积极的处理措施。在我国NSTEMI诊治现状的背景下,它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这可以说是除了手术等临床工作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窦克非教授所涉及的研究中,最终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回归临床,解决问题,造福患者,他也认为不应该为了研究而研究,不应该为了著书立作等等外因去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循证医学的证据比经验更加重要,但事实不该是这样。拿数据之前,要有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如果你没有经验,发现的问题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组织临床研究的人,一定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知道组织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真正做研究的人,不是成天坐在研究所里的人。现在外界片面地认为谁发的文章分数高,谁就是对的,这不是回归临床。”我与CIT
窦克非教授与CIT的缘分要追溯到年,那一年的他还是一位青葱少年:“当时我还是研究生,做一些会务工作,负责给大家安排找幻灯,找专家。从我还没有真正的成为心脏病介入医生,就接触到了CIT。”“CIT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高大上,国际化,邀请了国内外很多的知名专家来讲课做手术。”十六载岁月蜿蜒流过,如今的窦克非教授已经成为CIT学术日程委员会成员,CIT也成长为十七岁的“大小伙”了。在窦克非教授的眼中,CIT最重要的作用是搭建了一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接触到高水平的专家,也给了年轻医生很大的激励和促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教会大家先学习再模仿最后原创。“今年CIT把‘一带一路’这些元素也加起来,有很多国外‘一带一路’东南亚这些国家参与进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CIT是融合性最好、整体水平最高的大型会议。”“CIT的日程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也会分成几个板块,最高水平是什么样的,最基础的怎么培训,进阶阶段的又该如何提高。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复杂病人、复杂技术、复杂合并症、复杂的诊断手段等等,可以给参会人员带来更加直观的介入水平整体提高。”年CIT将会议主题定位为“合作、创新、转化”。在窦克非教授看来,这三点体现在了CIT的方方面面:“第一是引领前沿的学术技术动态,第二是将高端与基础结合起来,第三是CIT在尝试着走向常态化,今年会议更是在疫情影响下,改成了十期‘小会’,可以不同时间,不同主题地开。第四就是CIT会议工作组相对来说很固定,我本身算是资深的组员,认识很多年龄相仿的心脏病专家,我们互相学习交流,互相支持做临床研究,这样的形式对我们国家的整个心血管医生合作是很好的影响。”金泽宁教授(左)、徐波教授(中)、窦克非教授(右)窦克非教授在采访的最后说:“我自己心里觉得我就是一个临床医生,我更希望大家看到我在脚踏实地地工作,看到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一面。”
点击查看CIT系列专访
延伸阅读
?时空转换,精彩依然!高润霖院士推荐CITOnline最亮看点
?CIT前瞻丨傅国胜:初心在方寸咫尺见仁心
?日程一览|6.17-19CITOnline第一期
?一个平台,四个会场,十期盛宴!CITOnline徐波教授
你来介入!?CIT前瞻|葛雷:规范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我们做好CTO-PCI的基础
?详细日程公布|6.17-19CITOnline第一期
?CIT前瞻|吴永健:从冠脉介入*金时代到见证中国瓣膜走向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CIT”官方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