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农村生活过,那么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老话——“长寿不长寿,要看六十六。”
这句话我以前在农村听一些村里的老人说过,刚开始也不明白,后面自己也老了,到了一定岁数之后才有所感悟。
为什么要看66岁呢?并非胡言乱语,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作“六六寿”,也就是为年满66岁的老人做寿,主要流行于古代江南地区,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母做寿。
江南农村一带,就有一句谚语“六十六,女儿家里吃碗肉”,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66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是重要的年龄。
人过了60岁后,基本上已经进入了老年期,属于法律定义上的老年人了。但是其实60岁,真的算老吗?
其实刚过60岁,很多人并不算很老,属于“初老期”,但是一旦过了65岁,进入了66岁后,人就的衰老速度就加快了,也是真正的进入了老年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你的身体状态可能就能决定你将来能够活多久,有没有长寿的命运了。
长寿或不长寿,年龄永远只是一个参考的指标除了年龄以外,我认为以下几点同样至关重要。
1、无病无灾才称得上是长寿
同样是两个80岁的老人,其中一个无病无灾,身体硬朗的很,另外一个虽然也是80岁,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各种疾病缠身,今年还因为中风落了一个半身不遂,试问,哪个老人才能称得上长寿?显然是第一位。
无病无灾的老人,不仅意味着更长寿,也意味着生活质量更高。
2、无论什么年龄,生活能够自理才称得上是长寿
很多老人到了六十七岁,生活自理已经有难度了,到了八十岁,生活已经完全无法自理了,这样的老人,不能称为长寿。
久病床前无孝子,由于父母饱受疾病的困扰,子女照顾久了反倒觉得死亡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癌症、中风、老年痴呆、骨折等等,一系列疾病和意外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瘫痪在床,以致他们无法照顾自己,必须依赖家人。
、年龄大了,免疫力依然很好
对于老年人来说,免疫力至关重要,没有好的免疫力,老年人就会被各种疾病盯上,像感染性疾病、癌症等等。
新冠流行三年,对于老年人的威胁无疑是最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年人的免疫力更差。
还有很多老年人,可能得了小感冒就去世了,原因也是免疫力差,有些小问题可能迅速发展为大问题。
为什么66岁是身体健康的“分水岭”?在我国很多地区,66岁是老人的“大寿”,会和家人朋友共同热烈庆祝,仿佛获得新生一般。
究其原因,原来是古代有“六十六,掉块肉”的说辞,也就是人到了66岁会生一场大病,身体一下子衰老许多,即使不死也会大伤元气。只有平安度过这一劫,老人才能活到高寿。
那么,从科学上讲,这种观点靠谱吗?
其实,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66岁正值老年期的开端,身体代谢的变化容易导致恶性疾B的爆发。
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55-65岁是连接中年和老年之间的“过渡时期”,尤其是65岁时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对于未来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对大量55-65岁的中老年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随访,结果表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失\眠、情\绪障碍、免\疫\力降低等健康问题上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人群。
另一方面,66岁左右面临着家庭地位和社交角色的转变,无法及时适应就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开始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社交方式开始从活跃变为保守,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此时“升级”成爷爷奶奶,需要帮助照顾下一代,同样会造成情绪的频繁波动。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最终引发认知能力下降的恶果。
既然66岁这个年龄如此关键,那么此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