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网 分享
“房颤合并冠心病在心血管领域频频高发,其治疗过程中引发的出血和缺血并发症也在日益剧增,在抗凝药物的使用上有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据相关研究表明,单纯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引发的出血并发症高达15%左右,如何平衡抗凝抗栓用药的出血和缺血问题一直是困扰这类患者的主要原因。本次研讨会诚邀国内心脏介入领域专家,旨在针对如何更好的做好房颤患者尤其是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卒中防治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各位专家之间的交流,共享最前瞻的治疗理念和临床技术。”这是本次会议发起人、医院何奔教授在开幕式上的主旨介绍。
会议发起人何奔教授
致辞嘉宾
袁祖贻教授:PCI预后不容乐观,左心耳封堵应运而生
目前,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预后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找到一个术后合理安全的抗栓策略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尽量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的同时如何减少出血事件,这对每一位临床医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目前广泛应用的PCI术后进行左心耳封堵术,短期的双抗治疗后,降低了缺血和出血事件发生的同时,解决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问题,得到了业内同道的高度认可。
吴永健教授:冠脉专家转移视点指南共识循证支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越来越普遍,今年在韩雅玲院士的指导下发行了《中国房颤合并冠心病诊疗专家共识》,这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极大的循证医学支持。既往冠脉介入专家专注于PCI治疗,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平台,促进学科间交流,碰撞出不同的学术火花,造福更多的患者。
李浪教授:分层评估定方案患者受益更安全
房颤合并冠心病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
目前循证医学的数据在日臻完善,但单中心和多中心的研究数据略显不足,多项RCT均支持LAAC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抗凝治疗需要终身坚持,而LAAC却可以一次完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获益将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更加明显。
预防管理扬鞭先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张俊峰教授分享了《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栓预防管理》。他指出,目前临床上房颤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高达40%,在治疗后预后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尽管PCI术后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在不断优化,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出血和缺血事件依旧困扰患者,因此对高风险患者需要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理方案、用药剂量和手术方式来化解这一难题。左心耳封堵术可以使房颤患者停用抗凝药物,从而帮助冠心病合并房颤治疗后的患者走出长期服用抗栓药物的困境。
点评嘉宾
*铮教授:对于高风险的患者人群在使用抗凝治疗时务必慎重。
余再新教授: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疑惑,是否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情况下选用其他新型抗凝药物联合治疗,综合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
许邦龙教授:房颤和冠心病为“难兄难弟”,尤其对三高人群抗栓治疗更加棘手,左心耳封堵外加抗栓联合治疗使这类人群大大获益。
循证进展紧随其后
医院白明教授团队徐吉喆医生分享了《左心耳封堵循证进展》,左心耳封堵技术是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优秀缩影,因循证医学多元化证据的不断积累,外加国内外指南高频次更新的具体指导、在先进影像设备的支持下,左心耳封堵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相信随着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对于房颤合并冠心病左心耳封堵的循证医学证据会逐步增多,OAC治疗后左心耳血栓无法消除的患者是否必须实施左心耳封堵术进行干预,残余分流对于远期预后的影响到底由多大,“一站式”术后的抗凝抗栓治疗方案又该如何制定,需要各位临床医生进行思考和论证。
点评嘉宾
江洪教授:左心耳封堵技术对于瓣膜病变患者是有病理基础的,处理方式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杨成明教授:PCI和左心耳封堵同时进行,在遇到出血状况时该慎重处理。
吴永健教授:建议PCI手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分开进行。
徐亚伟教授:根据近期一万余例术后随访患者的最新数据,无论是CHA2DS2-VASc评分还是HAS-BLED评分都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且卒中和出血并发症也有所下降,这恰好证实了左心耳封堵术的良好临床效果
术时选择锦上添花
医院郭*教授带来了《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手术方案的时机和顺序的选择》,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群体庞大,单一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疗无法解决此类患者的问题,同时在选择三联或二联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高。自左心耳封堵术问世以来,在术后停用抗凝药后完全有效,并经过长期随访证实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也并不逊色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因此左心耳封堵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卒中预防上安全有效。但鉴于心血管术后的复杂性和相关性,手术顺序的选择值得深入探讨,要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对于稳定型的患者要根据冠脉病变和左心耳形态评估PCI和LAAC的成功率,决定先后顺序。
点评嘉宾
张瑞岩教授:左心耳封堵术作为预防性治疗,为确保安全有效,建议PCI和LAAC分开进行,最大程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宁忠平教授:强调PCI和左心耳封堵术要综合权衡,归结一点能抗凝则抗凝,不能抗凝则双抗,不能双抗则单抗,不能单抗则左心耳封堵。
吴永健教授: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决定了左心耳封堵术的实施情况和手术时机。
邱春光教授:由于房颤患者最容易发生血栓的位置在左心耳,所以针对非瓣膜性房颤,不能抗凝或者不愿意接受抗凝,以及标准抗凝治疗后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作为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最好的一个替代方案!
病人筛查联合出击
医院刘志东教授介绍了《冠心病合并房颤行左心耳封堵病人筛查》内容。房颤多是老年患者,出血风险高、合并用药多、冠脉事件风险高、肾功能下降、依从性不佳、房颤和冠心病互为危险关系。因此不能服用抗凝药、出血风险高、房颤卒中风险高、支架血栓风险高,卫生经济学较差等是筛查左心耳封堵术的诸多因素,同时刘教授对左心耳封堵的诊疗流程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点评嘉宾
李浪教授:建议将多学科MDT综合管理纳入冠心病合并房颤行左心耳封堵病人的筛查范围内。
沈成兴教授:优化多学科MDT合作流程,使工作顺利推进。
毛威教授:首先做好心内亚学科的MDT,然后加强兄弟学科的交流探讨,做好上下游治疗的无缝衔接。
何奔教授:一阵见血地指出“一站式”的界定在于是否一次的房间隔穿刺完成两种手术,而其他形式的手术操作,从对病人的损伤和卫生经济学角度出发,并不能称之为“一站式手术”。
所谓灵*深处闹革命,左心耳封堵术问世之初就充满挑战,既要和传统抗凝药物相媲美,又要和新型抗凝药物互搏互奕,自始至终研究难度系数不曾回落,经过多年实践,从病人获益的角度(用药减少,卒中及缺血风险降低)出发,左心耳封堵术的循证医学证据可靠性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对特殊患者左心耳封堵的术式是否需要改良则有待商榷。另外整个团队封堵技术的提升和团队建设的发展也是支撑左心耳封堵术持续前行的关键,而随着冠脉及其他亚学科团队不断加入治疗房颤的行列,左心耳封堵术也必将迎来巅峰时刻。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学术热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